我市“架桥铺路”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市主动出击、直击痛点,通过“架桥铺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让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市场的“蕞后一公里”更通畅。
今年8月,江苏省科技厅公布了2023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情况,我市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威博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批立项,两个项目将获省专项资金近2000万元,标志着我市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硬核政策赋能,转化风调雨顺。2021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淮安市技术转移奖补工作指引》等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年初,市科技局发布了《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攻坚行动方案》,进一步搭建起高校与企业沟通合作的平台,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突出了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同时,为了进一步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2021年以来,我市先后承办了国家创新挑战赛、江苏省“揭榜挂帅”技术转移品牌活动等活动,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80余条,多渠道发布和对接企业技术需求。
为了把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请进来”,我市先后举办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推介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成果推介会、江苏省首届专利拍卖季淮安分会场路演等活动,通过线余条,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纷纷在淮安转移转化。
据统计,2023年,我市新建了3个市企业重点实验室,支持三联新材料、汉邦科技等企业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新建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登记金额80.06亿元,同比增长 50.9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于集聚创新资源、支持产业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市科技局围绕市委“153”发展战略,聚焦打造“333”主导产业和“7+3”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全要素,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加快培育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良田沃土”,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目前,市科技局为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积极推动淮安产业研究院、东大国家技术转移分中心和南理工、南师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院落地运营。
一头连着知识成果,一头连着技术产业,技术经理人作为沟通的桥梁,既了解科研产业化的痛点,也了解市场需求。为此,我市全面加强技术转移队伍建设,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依托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举办中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按照《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邀请产业领域专家来淮授课,培育“懂产业、会管理、懂市场、擅转化”的技术转移英才。同时,开展技术转移奖补兑现工作,对成功引进科技成果的技术经纪人、技术转移机构,按照促成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的1.5%、3%完成奖补兑现,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专利高效流转交易,推动科技成果和高价值专利真正从“象牙塔”走向市场,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我市举办了科技专员培训班,培养了313名科技专员;依托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开展了技术经理人培训,共有60名持证技术经理人。他们在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牵线搭桥”,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如何招来高层次人才,建设科创飞地成为一种选择。
在外建设科创飞地虽不是淮安的首创,但在确保飞地项目、人才为本地产业服务方面,我市下足了功夫。2022年,省科技厅出台《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深化南北结对帮扶支持科创飞地建设的通知》,以多项举措支持苏北到苏南建设科创飞地,促进创新要素开放共享。宁淮结对帮扶合作工作队在宁淮两市科技等部门的支持下,分别在中国(南京)软件谷和江北新区研创园购置载体,打造宁淮科创走廊,充分发挥南京科创禀赋优势,带动淮安创新资源提质增效,支持鼓励淮安优秀企业利用研发飞地开展人才招聘、研究开发、技术转化等科创活动,带动淮安科创资源提质增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目前,我市在中国(南京)软件谷、江北新区研创园建成2处宁淮科创飞地,累计入驻企业18家。2家科创飞地将围绕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加快科技成果供需对接。
此外,我市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收集、遴选、孵化了一批与我市各县区现有产业关联度高、技术领先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力争通过1—3年时间将科创飞地打造成对接和整合南京优质资源的大平台,以“企业在淮、研发在宁”的创新飞地共建机制,畅通人才、科技、项目、资金等交流通道,加速推进宁淮两地产业、人才“双循环。”
版权声明:本文由江苏淮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