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人大常委会“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项目帮扶做法获《新华日报》点赞!
原标题:我市人大常委会“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项目帮扶做法获《新华日报》点赞!
5月31日,《新华日报》刊发题为《在投身产业扶贫中展现代表风采》的文章,从发掘稳定“致富源”、实现项目“高质量”、提升帮扶“贡献率”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市人大常委会“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项目帮扶的做法成果,现予转发,以供借鉴!
这是淮安市人大工作落实“两聚一高”、全力推进“两大目标”的创新举措,是企业家人大代表饮水思源报党恩、心系群众助发展的生动例证——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从2017年4月组织开展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全国、省、市、县、乡五级人大代表参与“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活动中,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助力经济薄弱村脱贫摘帽这个重点,组织企业家人大代表结对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施项目帮扶(简称“百村帮扶”),越来越多的帮扶项目成为村集体收入的“稳定造血器”和村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淮阴区渔沟工业园区淮安浩海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热火朝天。淮阴区人大代表左素春结对帮扶渔沟镇新民村,在该镇工业园区成立了淮安浩海工贸有限公司,项目可年产800万双沙漠靴、铺底鞋等,每年给新民村税收分成20余万元。
“没有项目带动,脱贫难以奏效;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淮安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强化“项目为王”意识,把工作中的兴奋点、聚焦点和着力点都集中到项目帮扶上来。
在外地创办粮油公司并实现上市的涟水县义兴镇人大代表周永留,回到义兴镇苗戴村,投资建设黄花菜核心区项目,每年平均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5万元。洪泽区人大代表陈德良结对帮扶东双沟镇草泽村,在原来帮扶门面房项目基础上又为该村招引了鑫鸿达橡塑有限公司,该企业年可为村集体返税达30万元。
截至今年2月,淮安市176名企业家人大代表已帮助经济薄弱村实施项目192个,实现人大代表帮扶项目所有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覆盖。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提升帮扶效益,助力脱贫攻坚由“打赢”向“打好”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素明出资近300万元,在帮扶的扁担村实施美丽乡村项目,该项目通过将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满足了人们向往田园风光、农家美食的需要。淮安市人大代表王明华前年帮助金湖县宋墩村实施了总部经济和太阳能路灯项目,去年又抢抓国家推广光伏产业的政策机遇,在该村村部和村医务室屋顶架设太阳能分布式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8万元收入,可持续产生收益15年以上。
截至今年2月,在淮安市企业家代表帮扶经济薄弱村已实施或已签约的192个项目中,增收项目有170个,占88.5%,增收项目占比大幅提升。其中不少项目“短期能增收、长期可持续”,能够在较长时间里为经济薄弱村稳定增加集体收入。
“只要经济薄弱村脱贫摘帽的目标没有实现,‘百村帮扶’就不能画上休止符。”在抓好已实施项目运营管理的基础上,淮安市人大常委会积极鼓励企业家人大代表采取扩大规模、培育新的帮扶成果增长点等方式,提高助力脱贫攻坚的“贡献率”。
淮安市人大代表何宝华前年在帮扶的三树镇三坝村实施新源嘉包装有限公司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0万元。去年,何宝华增加对新源嘉项目的投入,新上机械设备3套,新增加厂房面积200平方米。淮安市人大代表池忠秋前年在盱眙县金圩村兴建永盛宠物用品加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0多万元收入,还为农村季节性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去年,他又主动将凡岗村作为帮扶对象,在镇工业集中区兴建生产加工点,可吸纳20余人务工。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员说,将进一步挖掘代表潜力,推进帮扶工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为全市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帮助经济薄弱村更好地迈进全面小康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文图:市人大常委会人代联委 徐鹏 赵世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江苏淮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