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高端访谈】苏淮高新区:聚焦新材料迈向中高端奋力推进盐化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融媒体高端访谈】苏淮高新区:聚焦新材料 迈向中高端 奋力推进盐化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找准发展优势,在谋篇布局上高起点
●培育重点产业,在招商选资上严要求
●强化创新引领,在核心科技上求突破
●注重安全环保,在绿色发展上树标杆
奋力推进盐化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苏淮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人
(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为把淮安丰富的岩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2013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2016年5月,省政府批复筹建江苏省苏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淮高新区目前管辖面积98.4平方公里,下辖范集镇和张码、淮洪路两个办事处,是全省唯一依托地方资源优势打造建设的产业园区。
近年来,园区紧紧围绕“高端、绿色、循环、集约”发展导向,突出链式发展、融合发展、集群发展,经济社会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先后创成国家火炬淮安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省科技园区,成为淮安培育千亿级盐化新材料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张文太:作为淮安市委、市政府打造盐化新材料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苏淮高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上,市委姚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将盐化新材料产业作为举全市之力打造的“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全力支持苏淮高新区打造专业化工产业园区。周书记,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苏淮高新区将如何围绕产业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周守琴:姚书记在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上,对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统一部署和安排,苏淮高新区将按照着力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加快实现“五个明显提升”的工作目标,深入解放思想,重点培育打造新材料产业,加速集聚中高端项目,奋力推动盐化新材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园区“一特三提升”的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围绕“四个注重”,立体式、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个关系”,即正确处理好当下与长远的关系,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打基础,利长远,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安全环保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在解放思想中充分认识到安全环保是产业发展的永恒命题;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关系,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是惠及百姓、改善民生,将逐步加大民生投入,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四个注重”,即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培育,围绕新材料产业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地标,重点发展以芳纶、聚氨酯、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品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更加注重入园项目质量,不仅关注项目投资体量,更加注重项目投资团队、研发实力、亩均投入产出比,全方位评判入园项目质量,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重拳治理好环境问题,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和净土持久战,不断扮靓产业发展的“蕞美颜值”;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围绕省级高新区建设,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依靠科技的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
张文太:蔡教授,您是研究区域经济方面的专家,您对苏淮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蔡安宁:苏淮高新区是以盐化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是立足本地丰富的盐矿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而建立起来的。在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时代背景下,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定位要求下,苏淮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建议从三个层面来应对这些挑战。首先,政府层面,政府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处理各项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撑;其次,企业层面,企业和企业家应该时刻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指导企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第三,市民层面,市民要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社会支撑。
苏淮高新区自组建以来,不断发展与壮大,逐渐成长为一块充满希望、投资兴业的沃土。今年以来,该区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充分把握区域环评获批机遇,突出项目建设主战场,着力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加快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
今年1-9月份,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4.3亿元,同比增长32.4%;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应税开票85.8亿元,同比增长25.7%;入库税金3.54亿元,同比增长63.5%;工业用电量5.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7%;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9%。同时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537.8万美元,同比增长117.04%,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87万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22.2%,税占比为92.3%。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园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发展服务民生,发展改善民生。近年来,该区扎实做好名校合作工作,充分利用优质师资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抓好“阳光扶贫”,推进健康扶贫免费公共卫生服务,为贫困残疾精神病患免费提供药物,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张文太: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招引项目是支撑。据我了解,现在各个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而苏淮高新区,却是招商选资。请问周书记,苏淮高新区是怎么实施招商选资的呢?
周守琴:近年来,省市党委、政府先后开展了化工园区专项整治、“263”和“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掀起了化工产业整治的一轮风暴,对产业发展、企业管理、园区建设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了更实措施。因此,苏淮高新区作为专业化工园区只有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从源头上抓好入园项目,提升质量,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坚持高点定位。结合园区产业发展现状,聘请国家石化联合会编制产业规划,明确重点打造芳纶纤维、电子化学品、聚氨酯新材料和氟硅新材料4条产业链。
二是坚持链式招引。按照“高端切入、终端优先、链式招引和绿色发展”的招商选资思路,开展靶向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引商。通过不懈努力,将现有产业链上的“单点企业”逐步串联成“珍珠项链”,形成全产业链条,实现循环化发展。
三是坚持从严把关。聘请专家制定园区项目入园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发展鼓励导向,制定负面清单。同时,严格坚持“部门初审、专家评审、领导小组会审”机制,层层把关,确保入园项目质量。
通过不懈努力,苏淮高新区先后招引了全球第五大农化企业印度UPL项目、总投资16亿元的宏达新材料硅橡胶项目,着力推进方圆化工芳纶单体项目,紧密跟踪德国朗盛、中科院对位芳纶、深圳新宙邦等项目,重点培育打造的4条产业链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文太:蔡教授,刚才周书记介绍了园区招商选资的三个路径和措施,您有何评价?
蔡安宁:经济高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苏淮高新区成立时间不长,还处在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初级发展阶段,苏淮高新区就注意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开展招商选资,为其未来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苏淮高新区要以“拒”字当头,综合运用环保、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和标准,坚决拒绝落后产能企业入驻,守好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以“立”字为本,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高度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入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苏淮高新区坚持高点定位,严守入园门槛,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保持定力,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印发负面清单,制定《苏淮高新区化工入园项目负面清单》,从顶层高标准设计产业发展方向。健全评价机制,完善了项目入园部门初审、专家评审、领导小组会审机制,由过去的市级专家评审,提高为省级以上专家评审,提高项目入园评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016年以来,先后拒绝50多个项目入园建设。
高标准、高门槛下,中国化工、中国盐业、台玻集团、法液空、以色列ADAMA和江苏国信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该区,一批基地型、旗舰型具有循环经济特质的重特大项目纷至沓来。其中淮安富强新材料总投资200亿元,产业链特点显著,新的产业集聚即将形成。与此同时,在守好环保门槛的基础上,该区更加注重亩均投入和产出,更加注重项目投资和研发团队,更加注重产业集群打造,从源头上提升了产业发展质态。
张文太: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非常重要。请问周书记,苏淮高新区将如何在新动能培育上取得更大突破?
周守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让新动能接力领跑。园区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既要淘汰落后产能,又要培育新材料产业,更要抓好科技创新,需要统筹安排、协同推进。
一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峰”。重点围绕四条特色产业链,引导方圆化工、晨化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投入,加速发展,着力打造“行业小巨人”企业,力争培育1-2个销售超百亿元的新材料产业企业,树立高峰,引领标杆。
二是大力培育科技创新“高原”。将培育科技创新“高峰”与“高原”有机结合,将科技创新要素嵌入项目入园审核、投资协议签订当中,确保做到引进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源头上提升项目品质。帮助推动邦盛生物、禾裕泰等企业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至年底,园区引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家。
三是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要素。严格落实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利申请等创新工作的奖励,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依托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吸引和集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和项目落户园区。充分整合市内创新资源,嫁接生枝,开花结果,不断提高苏淮高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
张文太:周书记对苏淮高新区加快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提出了具体路径。蔡教授,您对此还有哪些建议?
蔡安宁:高质量发展,要求从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苏淮高新区建立在淮安丰富的盐矿资源基础上,如何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目前,苏淮高新区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特色的产业体系,也培育了一批盐化新材料骨干企业,但产业发展合力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议成立淮安乃至全国的盐化新材料产业联盟,以全球盐化工发展趋势为导向,通过资源整合,科技创新驱动,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实现盐化新材料产业链配套发展,实现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现在公司70多个员工,科研团队占了20多个,我们有3个博士、20个硕士,平均年龄33岁,2016年公司3000万元的利润中,我们拿出1000万元支持青岛科技大学办学,公司每年会拿出销售收入的7%投入到科技研发中。公司成立七年来,已经研发出8大类20多项专利产品,每年都要推出三四个新产品。目前与江苏麒祥合作的轮胎企业,规模蕞小的年产值也达20亿元,江苏麒祥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绿色橡胶助剂供应商。”谈到公司发展前景,园区麒祥新材料公司总经理、年仅34岁的彭华龙信心满满。就在前不久,在国家科技部网站公布的全国创新创业人才名单里,彭华龙位列其中。
一直以来,苏淮高新区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通过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力度、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该区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引导企业不断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新产业,创新转型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高新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较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4%。
截至目前,该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企业自身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8个、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企业累计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实施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个,开发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2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7.73件,居全市首位。
张文太:在本期节目开始之前,我们通过网络征集到一些网友对苏淮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选择其中的一条请教周书记。有位名叫“爱在白马湖”的网友朋友说:“周书记您好,作为一名当地居民,近年来我们切身感受到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请问今后在安全环保上,园区将采取哪些更好的治理措施?”
周守琴:这位网友问得非常好。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还包括生态环境的高质量。作为化工园区,安全环保问题,不仅是当地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我们园区近年来一直狠抓不放的重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此,我们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民生福祉,关乎园区生存、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来抓。
一是扎实开展新一轮环保整治。对照《全省沿海化工园区(集中区)整治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园区实际,实施新一轮环保整治,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科学编制整治方案,标准更高、措施更实、力度更大,确保取得实效。以更大的决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263”“四个一批”专项行动,认真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不断改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深化联合执法模式,定期公布企业“黑名单”,倒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二是加快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围绕省级生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一企一管”二期、雨水监控排放二期、水环境综合整治、清华同方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环保工程,促进园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智慧园区建设,建立园区综合指挥、企业监控、应急预案管理和信息采集等智能系统。
三是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深入开展“减煤”“减化”等专项行动,引导企业新上产品,淘汰落后产能;以实施“腾笼换鸟”为主要路径,进一步对“僵尸企业”进行置换,全面完成“四个一批”升级、重组目标任务。努力通过综合施策、整治环境,提升本质安全度,为承接优质先进企业做准备,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让福祉惠及百姓。
该区坚持重拳出击,以蕞严厉的措施整治园区生态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2018年3月,省环保厅对该区环保专项整治工作进行考核评估,该区得分位列全市头部。该区在全省率先启用臭气浓度常态化监测,建立了企业污水定时排放制、雨水申报排放制,着力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对辖区范围内化工企业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查,经专家评定、部门联合审核,科学合理确定关停、重组、搬迁、转移企业名单,进一步淘汰落后化工产能,为新产能发展腾退空间。
2017年度,该区煤炭消费总量同比削减8.34万吨,完成目标任务;今年1-9月份完成减煤17.9万吨,超序时完成减煤任务。2017年,该区PM2.5年均浓度为48.9微克/立方米;今年1-9月份优良天数比率达76.3%,较去年同期增长36天,增幅全市头部,PM2.5浓度45.7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6.4%,降幅全市第二。
启动实施了生态环保“十大工程”。目前,该区“一企一管”一期工程已竣工,二期工程已经启动,水系调整工程已通过市水利局专家评审。清下水管网工程、企业雨水口改造、永济河等河道整治和修复、集镇居民区生活污水接网工程等都已完工。
苏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建办公室
通讯员:嵇道武 刘超 张文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江苏淮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