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知青蒋选生:我在淮阴插队的日子
1969年冬天,17岁的蒋选生随全家从南京下放到当时的淮阴县老张集乡。52年过去了,对于当初全家到苏北插队落户的情景,蒋选生一直记忆犹新。
父母、兄弟姊妹加上年迈的奶奶,一家9口人,被窝行李、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装上船,开启了北上的行程。
刚到老张集,他们被临时安顿在一所小学里。不久,村里为蒋选生家盖起了三间主屋,两间厨房。并且,蒋选生家的主屋跟村里其他人家的屋子比,墙基多了一米多高的砖头,屋顶上前后檐多了几排青瓦。“这样的房子在村里算是上档次的住宅了。”蒋选生有些自豪地说。对于他来说,当时因知青下放到农村而产生的不快、委屈,也因了这份自豪而有所抚平。
就这样,一家九口人,在贫困落后的苏北农村,有了一个全新的家。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和村民一样,在生产队劳动,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蒋选生记得,刚来的那几年,虽然政府支持建了房,但是一家九口人要吃饭要生活。好在父亲有一手做菜的好手艺。在村里,哪家娶媳妇了,哪家办喜事了,都找父亲做帮办。凭借着父亲的厨艺,一家子生活倒也马马虎虎。
那些日子里,让蒋选生和全家印象深刻并且充满感激的,还有一件事。刚到乡下因不会拾草,没办法开伙烧饭,只能趁夜到生产队的干草堆偷草烧。
当然蕞后是被发现了,庆幸的是,村干部很理解他们刚下乡的不易,不仅没有计较偷草的事情,还和左邻右舍一起帮助他们家渡过难关。也因了这些村干部和邻居们的照顾,那些下放的日子,蒋选生觉得过得倒也安稳。蒋选生说,跟生产队的人都相处地非常好,“现在偶尔回去看看,大家都争相请吃饭呢。”
在落户老张集的第八个年头,蒋选生被推荐进了当时的淮阴县犁耙厂,成了一名拿工资、吃国家饭的工人。
在犁耙厂,蒋选生被安排跟着一位师傅学习抡大锤打农具。但十几斤重的大铁锤,对他来说,还是太沉重了。看着这个大城市来的年轻人吃力的样子,厂里帮他调整了工作岗位,负责给其他生产工人递送各种生产材料。
这个犁耙厂开始只是手工敲打一些镰刀锄头,后来为淮安拖拉机厂配套制造机耕犁、耙。蒋选生不无骄傲地说,那几年厂子发展好,产品除了按国家计划销售外,还随拖拉机远销拉美、非洲地区。犁耙厂产销两旺,还一度被江苏省评为“大庆式企业”。企业的发展,也给蒋选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奖金福利,让他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犁耙厂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改制为民营企业。因为年龄接近退休,根据政策,蒋选生编制留在了企业里,企业给他缴纳医保等各类社会福利。
正式退休后,两个女儿都成家有了孩子,蒋选生和老伴帮着带孙子。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蒋选生的退休生活过得很是满足,“现在退休金每月能拿3000多,日子够过了。”
蒋选生也想过,假如当初没有下放,自己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可能下海,可能经商,但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个人必须义无反顾。
本期编辑:小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江苏淮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